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新的挑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是保证基层居民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幸福指数息息相关,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不断推进县域紧密医共体建设,在医疗服务环境、设备配置、人员管理等方面已得到较大改善,但受地理、社会经济、医改政策等因素影响,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人员设置及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学历低、医学知识结构老化、医疗服务能力弱的情况,人才断层、人才流失、“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严重。基层医卫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医疗卫生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辖区基层人民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新医改、分级诊疗模式的推进。
综合分析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储备力量——医学生“招不来”“下不去”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医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目标不明确。国家在促进应届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中大多使用“提倡”“鼓励”等政策话语,缺少具体实施细节;医学专业性较强,招聘“门槛”较高,通常需要本科以上学历,而且临床、护理、中医、针灸推拿等基层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人才通常还需要具有执业资格,应届毕业生往往需工作两年后才有报考资格;基层就业政策目标的设置有时过于理想化,没有因地制宜地设置具体执行标准,忽视部分基层地区的差异性,不少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较为艰苦、服务能力相对较弱、设备和技术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医学生的职业期待,最终影响政策落实。
二是医学生基层就业政策资源支持不够。医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落实往往需要政府提供充足的资源投入,但基层常常存在地区财政压力大、经济支持有限的状况。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能提供的岗位、编制和培训机会较少,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对医学生赴基层就业的吸引力低,导致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不高。
三是医学生基层就业组织协调机制不畅。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的政府、高校、基层医疗机构各方面之间,存在合作机制不健全、协同度不够,组织间信息传递不畅的情况,导致政策执行的效果受到影响。以高校与基层医疗机构为例,校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如果与基层需求契合度不高,就会导致在校医学生不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人才需求,对基层就业缺乏信心。
为此,笔者建议,健全医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激励机制,深化医教协同,医学类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扩大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蓄水池”,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进而织牢基层医疗卫生防护网,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是要强化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目标导向作用。进一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县域统筹医疗卫生资源的自主性,一体化管理培养使用县域共同体内基层卫生人才。在医共体内动态调整岗位及编制,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管理,明确医学生就业的地域、岗位、待遇、发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是要加强医学生基层就业政策资源支持。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岗位数量及编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待遇和福利,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和标准化医疗设备配置,统一工作流程,强化阶段培训,建立共同体内“人才流动”机制,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梯队建设。
三是要理顺医学生基层就业组织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间的沟通与合作。医学类院校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医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弘扬“医者仁心、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价值感与认同感。加强医教协同,与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沟通,加强联系,以基层医疗卫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共同修订基层医疗卫生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通过集中见习、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早临床、早实践,提前加深医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深度了解,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
(作者系民革云南省委会委员、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颖)